第四色第四色
王红梅
[选录] 赵世延为元代雍古部名臣,一世履历了从世祖至顺帝约九朝,历仕省台要职近五十余年,位高权重,诊疗军国利弊,对元朝中后期的政治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九朝元老”、“九朝良臣”、“九朝御史”。赵世延深受儒家想想的提示,反对武力弹压,意见以怀柔羁縻的方式,处理民族矛盾。他喜欢文教功绩,先后在陕西、四川等地创办了鲁斋、紫岩等知名书院;建议仁宗加封梓潼神君为文昌帝君,使之成为职司宇宙科举文运的神祗,晚年负责编纂《经世大典》。本文在梳理元东说念主文集、方志及筹商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筹商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熏陶等界限所作念的雄壮建树。
[要津词]雍古部;名臣;儒学;官吏
中图分类号:K281.3 文献鲜艳码:A
名目基金:四川省玄学社会科学要点有计划基地名目“元代鲁国公赵世延料理巴蜀有计划”(XBYJC201106)阶段性后果。
作家简介:王红梅(1972-),女,新疆昌吉东说念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熏陶,有计划意见:回鹘文文献、西北民族史。四川 南充 637009
元朝罢昭彰唐末五代以来三百余年南北分别的场合,握住加强对边域地区的管辖。跟着朔方蒙古族入主华夏地区,巨额来自西域、中亚的色目东说念主纷纷迁居华夏,给与传统的儒家文化。雍古部是元代色目东说念主中受华文化影响较深的部族。雍古部名臣赵世延(1260-1336年),历仕世祖至顺帝约九朝,①先后担任各路及行省要职近五十余年,晚年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治,盲从编修《经世大典》,因功受封为鲁国公。赵世延被誉为“九朝元老”、“九朝良臣”,②其中他在御史台任职较久,历任肃政廉访使、陕西行台、江南行台侍御史、御史台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又被称为“九朝御史”。③
上世纪初,陈垣先生在其名著《元西域东说念主华化考》中,考据了赵世延由景教世家转而给与儒学,后因受到显赫铁木迭儿的污蔑,进而参禅悟说念的心途经程;[[1]](P51-54)陈垣先生还将他列在元代西域文家之首,慑服了他的文体造诣。[[2]](P75)化一在《元代政治家赵世延》一文中,阐发了赵世延碰到显赫构陷的是长短非,评介了他不畏权贵、心系民生的可贵品德。[[3]](P83-88)陈世松在《四川通史·元明卷》中简述了按竺迩眷属对巴蜀地区的镇守。[[4]](P30)萧启庆先生考据了元朝多族士东说念主的走动,其中叙述了赵世延器重汉族士东说念主许有壬,俩东说念主不仅结为亲密的翁婿联系,还在政治与学术上保持着密切的协调。[[5]](P487)秦新林在《元代社会生活史》一书中,以许有壬与世延之女的婚配为例,分析元代的外族通婚。[[6]](P251)此外,赵世延在编纂汗青方面的孝敬亦得到学界的认同。④本文在先哲有计划的基础上,欺骗元东说念主文集以及方位志等筹商传世文献,对赵世延的生平功绩作更真切的笼统有计划。
一、怀柔西南反对武力征讨
赵世延出自雍古部,其先祖生活于云中塞上(今山西大同境内)一带。雍古部,又译作汪古、王孤、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等,金元期间生活于阴山以北地区。据《史集》载,金朝皇帝为了贯注蒙古、克烈、乃蛮等部,构筑了一说念城墙,交给该部守卫。这说念城墙在蒙古语中称为atkū,因此,该部得名汪古。[[7]](P230)雍古处于漠北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的地带,许多东说念主通畅多种说话翰墨,文化水平较高。
学界关于雍古部的族属存在一些争议。《新元史》中称,“雍古氏,回鹘之贵族也”。[[8]](P630)屠寄在《蒙兀儿史记》中亦将该部列入色目东说念主,“雍古惕,本回鹘遗种。唐以来为中国保寨。”[[9]](P1045)因此,近代有的学者合计赵世延是畏兀儿族,⑤也有学者将雍古部列入蒙古族。⑥更为意旨的是,赵世延的同寅以致误合计他是汉族。《元史•赵世延传》中记录:
延祐元年,省臣奏:“比奉诏汉东说念主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东说念主也。”帝曰:“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东说念主,其署宜居右。”遂拜中书参知政治。居中书二十月,迁御史中丞。[[10]](P4164)
然则,雍古部的族源可纪念到唐代迁居阴平地区回鹘东说念主的后裔。周清澍先生详备考据了汪古部的开首,合计汪古部应属于突厥语族,源自回鹘余部,由漠北回鹘败一火时留在阴山一带的余部、唐末由雁北北上的沙陀东说念主、金初开释的回鹘俘虏等构成,还融入了晚唐以来的羌浑诸族。尽管汪古部中包括中晚唐以来的羌浑诸族, 但其主部落则是突厥系的民族, 这是详情无疑的。[[11]](P131)台湾学者萧启庆亦合计,汪古是居住于漠南阴平地区的突厥语部族,是色目东说念主中受华文化影响较深的部族。[[12]](P480)因此,雍古部源自唐代迁居阴平地区回鹘东说念主的后裔,此不雅点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亦得到考古发掘的阐明。
在宋元王朝更迭之际,蒙古雄师南下、华夏逐鹿的期间,雍古赵氏眷属以勇敢善战而起家,成为元代显赫一时的贵胄。赵世延的祖父按竺迩(1194-1263年),自幼父母亲双一火,寄养在外祖父黑水千户术要甲家。时东说念主将“术”讹读为“赵”,称他为“赵要甲”,遂改姓为赵,后世均以赵为姓。按竺迩自幼精于骑射,神勇善战,年青时奴隶成吉想汗西征南讨,屡立赫赫军功,被封为蒙古汉军征行大元戎,解任永远镇守四川,遂举家假寓成都。窝阔台期间,他转战西北、西南地区,先后参加了灭金灭宋的战役,为元朝的融合屡立奇功。按竺迩盲从在甘肃礼县,建礼店元戎府,镇守陇蜀孔说念,派遣良将“侯沙门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13]](P2984)西南诸州不敢滋扰。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蒙古宗王阿里不哥与之抗衡,蒙哥旧部阿蓝答儿、浑都海纠集部队,参与叛乱,占据关陇一带。此时按竺迩已年逾花甲,仍亲身率军,与汪良臣等全部大北叛军,擒获阿蓝答儿、浑都海等,平息了这次叛乱。[[14]](P14)喜信传来,世祖为他“锡玺书褒好意思,赐弓矢锦衣。”[[15]](P2985)延祐元年,仁宗追封他为秦国公,谥号武宣。
赵世延的父亲赵国宝更是智勇双全,招安吐蕃酋长与诸羌大酋长,郑重了西南地区的局面,为元朝的融合铺平了说念路。中统元年,他统带元军的前卫部队直攻重镇重庆,迫使南宋守将张实纳降,擒杀了阿蓝答儿叛将火都。跟着西南局面的鼓舞,需要放手甘川地区的吐蕃势力,此时赵国宝莫得一味地采用武力征讨,而是采用怀柔时期,劝说吐蕃酋长勘拖孟迦入朝。他亦因功授“三品印,为蒙古汉军元戎,兼文州吐蕃万户府达鲁花赤。”[[16]](P2986)尔后,他又劝说扶州诸羌大酋长呵哩禅波哩揭复原,使其受封万户,赐金虎符,诸酋长亦受封为千户,皆赐金符。赵国宝料理文州期间,颇有善政,深允洽地少数民族的爱戴。
赵世延为赵国宝之次子,袭取了其父的风度,自幼灵巧,心肠仁慈,喜好念书。世延二十岁时,得到忽必烈的召见,参预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后生期间,他就显自大超强的政治才气与过东说念主的胆识。在其父的影响之下,他合计料理民族矛盾的根底在于安抚东说念主心,反对武力弹压,意见以羁縻怀柔的方式,来叮咛民族矛盾。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时年二十四岁的赵世延出外为官,任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协助省臣兴师闲静乌蒙蛮的叛乱。元成宗期间,赵世延先后任山东肃政廉访副使、江南行台侍御史。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他调任中奉医生、陕西行台侍御史。身为言官,他相持原则,关于祸国扰民之事直言进谏。那时,云南行省边境八百媳妇国发生叛乱,与大、小车里时而联结起兵,时而相互开导,云南行省屡次派兵征讨,未能平息。
八百媳妇国即是泰国历史上的兰那国或榄那国,位至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泰国清迈临近地区。大德四年(1300年),元廷不顾大臣哈剌哈孙的反对,派遣云南行省左丞刘深率雄师征讨八百媳妇。刘深率军自云南起程,“取说念顺元,远冒烟瘴,未战,士卒死者已十七八。”由于道路远处、水土抵御等原因,元军惨遭失败,险些杜绝后患,刘深被斩首。然则,好大喜功的皇帝与枢密院大臣不宁愿失败。皇庆元年(1312年),元廷复命右丞相阿忽台,再次率雄师征讨八百媳妇国。赵世延屡次上书,反对兴师远征八国媳妇国。他致力于敢言:“蛮夷事,在羁縻,而重烦天讨,致军旅一火失,夷戮省臣,藉使尽得其地,何辅于国?今穷兵黩武,实伤圣治。朝廷第当选重臣知治体者,付以边寄。兵宜止,勿用。”[[17]](P4164)赵世延强调料理民族矛盾的根底在于收服东说念主心,意见请托能臣,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反对一味地实施军事弹压,这么只可激化民族矛盾,于国于民毫有害处。在穷兵黩武的蒙古总揽之下,这一怀柔招安的民族不雅可谓难能可贵。
靠近赵世延反对用兵的敢言,枢密院大臣却粗率偷安,以用兵为国度大事,“不宜以一东说念主之言为兴辍”。赵世延也曾相持上书,反复讲述用兵之利弊。元廷最终烧毁了武力征讨的作念法,改用招安办法,遣使招谕,叮咛了与八百媳妇国的矛盾,为其归顺铺平了说念路。皇庆元年,该国运转主动遣使入贡象及方物。泰定四年(1327年),八百媳妇国王两次遣使朝觐,但愿得到封爵。于是,元廷在其地配置蒙庆宣慰司都元戎府,以其国王任宣慰司都元戎。至顺二年(1331年),元廷又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戎府,驻地设在今泰国清迈。[[18]](P38-44)八百媳妇国在元代屡次朝贡,成为元朝非常恭顺的藩属之国。这一切应归功于赵世延的远见卓见,与他羁縻怀柔、体贴民情的民族不雅是密不可分的。
赵世延深受儒家想想之影响,反对一味的武力弹压,意见以安抚怀柔的方式,处理民族矛盾,反对民族厌烦,对各族东说念主民对等对待。在处理民族联系方面,孔子建议“远东说念主抵御,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合计通过教训的时期,不错使夷狄给与华夏正宗文化,用“修文德以来之”的方式,来安抚少数民族,从而叮咛民族矛盾。儒家的仁政想想与怀柔战略在中国传承了二千多年,成为历代王朝处理民族联系的主要想想依据。
二、直言进谏 标谤蒙古权贵
元廷为了珍重蒙古贵族的特权、巩固其总揽,在宇宙范围内践诺民族压迫和分化战略,实施四等东说念主制。元朝在职官轨制上确保蒙古贵族居于总揽地位,法例“其长则蒙古东说念主为之,而汉东说念主、南东说念主贰焉。”[[19]](P2120)同期,在父母官府“以蒙古东说念主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东说念主充总管,回回东说念主充同知,永为定制。”[[20]](P106)这意味着在中央机构上,中书省、枢密院与御史台的首席主座主要由蒙古东说念主担任,很少由色目东说念主任职,而汉东说念主、南东说念主只可担任副、贰职务;在方位政长途,最高官吏达鲁花赤一般由蒙古东说念主担任,色目东说念主作同知,而汉东说念主作总管,同知、总管相互相互牵制,遵从于达鲁花赤。正因如斯,元代许多高等官员大多由出身“大根脚”的蒙古东说念主、色目东说念主担任。元廷对蒙古贵胄、色目宠臣过于相信与倚重,导致元中后期屡次出现蒙古及色目显赫倨傲狠恶,专权祸国,加快了吏治的迂腐与王朝的衰微。
元代色目官员大多贪财好利,任意妄为,加深了官场的迂腐。赵世延虽为色目官员,却为官廉明正派,敢于直言进谏,对显赫们蠹国殃民的举止,非论是蒙古宠臣、如故吐蕃显赫,都敢于上书标谤矫正,在一定进程上阻截了元廷的迂腐。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赵世延升任监察御史,那时恰逢吐蕃权贵桑哥任丞相,独揽朝政。桑哥是元代著名的管待之臣、胆巴国师的弟子,“为东说念主淘气豪横,好言财利事,世祖喜之。”[[21]](P4570)桑哥曾一度得到忽必烈的宠任与重用,权势显赫一时。至元二十四年(1287),他被任命为平章政治,十一月,升右丞相。桑哥善于敛财,任职期间刊行新钞(至元钞);检核中书省亏空钱沙;置征理司,钩考追征仓库钱粮;派官理算(清查)江淮等六省财务;增征盐茶酒醋等税。[[22]](P26)桑哥的这些管待步履,在一定进程上缓解了元廷的财政危机。但是,在算帐江南钱谷时,他清查和追征历年通欠钱粮,增多茶盐课税,大增商税,导致怨声满说念。何况,桑哥过于专横,掌合手着中央与父母官员的调换权,“凡铨调表里官,皆由于己,而其宣敕,尚由中书,桑哥以为言,世祖乃命自今宣敕并付尚书省。”[[23]](P4575)许多官员纷纷依附于桑哥,一些敢于反对他的臣僚遭到桑哥的殴辱以致杀害。然则,年青的赵世延武断采用举止,与同寅标谤丞相桑哥的违纪举止。他的奏章被桑哥的挚友赵国辅所扣押,其余五位官员均遭桑哥攻击被排挤出朝,只须赵世延因年青而得以避免。
元朝中期,蒙古显赫铁木迭儿在答己皇太后坦护之下,祸乱朝政,专横贪虐,植党利己,打击不肯依附于他的正直官员。铁木迭儿在大德年间,担任同知宣徽院事,兼通政院使,掌宫廷饮膳等事,得回了武宗母答己太后的宠任。武宗死一火后,仁宗尚未即位,皇太后先下手为强,任命铁木迭儿为右丞相。延祐元年(1314年),赵世延升任参政知县,兼管国子学,任中书省仅二十个月,即升任御史中丞。仁宗对赵世延极为器重,下旨“省臣自平章以下,率送之官。其礼前所无有,由是为显赫所忌,乃用皇太后旨,出世延为云南行省右丞。陛辞,帝特命仍还御史台为中丞。”铁木迭儿为了支配朝中大权,试图将赵世延调离京城,出任云南行省右丞,但在仁宗的过问之下,其计较未能得逞。
铁木迭儿任右丞相期间,为了增多钱粮,实行江南司理,派东说念主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分说念侦察田粮。他们所到之处,括田增税,恣横骄纵,怙势贪虐,天地人言啧啧。延祐三年(1316年)春,铁木迭儿为迎合仁宗与答己太后,上奏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得到太后与仁宗的默认,尔后,他执政廷中愈加专横狠恶。上都富东说念意见弼杀东说念主被囚禁,以六万贯重金行贿铁木迭儿,为其摆脱。铁木迭儿尽然派家奴威胁上都留守贺伯颜开释张弼,伯颜不肯,据实上奏。此时,杨朵儿只由侍御史拜中丞,慨然以矫正其罪为己任,彻查此事,合资朝中四十多位监察御史,共同标谤劾铁木迭儿。赵世延身为御史中丞,狂放撑持御史们这一举动,并亲身上书“劾奏显赫太师、右丞相帖木迭儿罪状十有三,”以其罪戾应当处斩。仁宗闻奏盛怒,砸碎铁木迭儿太师印,夺其官职,并欲斩首。但铁木迭儿障翳于答己太后的近侍家中,仁宗不肯忤逆太后,赦免了铁木迭儿,仅以罢相了事。不到半年,铁木迭儿又再行升引他为太子太师,朝野为之战抖。参政赵世延为御史中丞,“率诸御史论其违纪数十事,而表里御史论其不可指点东宫者,又四十余东说念主。”[[24]](P4579)然则,其结束仍“以皇太后故,终不成明正其罪。”
1320年,仁宗死一火,铁木迭儿再行掳掠相位,支配朝政,并策画攻击。好多标谤过他的官员被他残害致死,赵世延也难逃其魔掌。此时,赵世延条款外调,任四川行省平章政治,仍被铁木迭儿构陷下狱。英宗即位,大赦天地,赦免了赵世延。铁木迭儿仍不肯平心静气,设想构陷罪戾,再次将他构陷下狱,并各样折磨他,逼其自戕。英宗对铁木迭儿构陷赵世延之事了如指掌,将赵世延开释出狱,回家养痾,使他免遭棘手。不久,铁木迭儿病死,赵世延的冤情得到翻案,并透顶摆脱了魔掌。
有元一代,仁宗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给与正宗的儒家熏陶,是一位较为开明、仁慈的皇帝。即位之后,他励精图治,整顿朝政,回复了中断数十年的科举试验,增多了江南汉族士东说念主入仕的契机。但是,他为了改造与武宗的兄死弟及、叔侄相传的商定,欲将皇位传给犬子硕德八剌,不得一刹向太后息争,放纵其爪牙铁木迭儿狠恶朝中。仁宗朝尚且如斯,可见元代蒙古官员决议狠恶之烈。而赵世延身为色目重臣,却不畏权贵,不畏死活,敢于制止蒙古、吐蕃显赫的蠹国殃民举止,体现了他敢于声张正义,敢于跟显赫迂腐势力战役的可贵精神。
三、回复儒学 喜欢文教功绩
赵世延热衷儒学,筹商儒家治世之说念,“喜念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终其一世,他以回复儒学为己任,并将仁政爱民的理念联结于政治糊口中。在他五十余年的宦途糊口中,脚迹广博江南、华北、华中、西南地区,每到一任,总能泽被一方匹夫。
(一)程门度雪、创办书院
赵世延喜欢方位熏陶功绩,倡导儒学,兴办学校。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世延转任奉议医生,出任江南湖北说念肃政廉访司事,任职期间,“敦儒学,立义仓,撤淫祠,修澧阳县坏堤,严常、澧掠卖良民之禁,部内宴然。”[[25]](P4163)他访查民情,撤毁淫祠,兴办学校,开启民智;同期,他诊疗经济出产,喜欢水利工程的修建,开导了澧阳县坏堤,整修河堤,平息水灾;此外,他还竖立义仓,挽救滋扰匹夫,并惩治豪强田主,不容掠卖匹夫匹妇。在他的料理之下,当地社会风尚大振,匹夫太平盛世。
赵世延任陕西行台侍御史时,心系熏陶功绩,在处理繁冗的积压案件之余,诊疗当地书院的发展。鲁斋书院是元代陕西著名的书院之一,以儒学名臣许衡之别号而定名,有些学者就合计鲁斋书院是由许衡创办的。⑦其实否则,鲁斋书院创立于1314年,此时许衡已死一火三十余年。鲁斋书院是赵世延为牵挂儒师许衡而亲身创办的。“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先其后学者殆千数。”[[26]](P4327)鲁斋书院位于奉元(今陕西西安市),世延命奉元东说念主同恕领教,先后培养出学生上千名。随后,世延上奏元廷,恳求朝廷拨田养士,聘用儒臣领教事,以教训匹夫。此奏议受到元廷的嘉奖,延祐元年(1314年)五月,元廷下诏《谕立鲁斋书院》,诏曰:
中书省奏御史台言:“故中书左丞许衡,首明理学,尊为儒师。世祖皇帝在潜邸,尝以礼征至六盘山,提举陕右学校,文风大行。西台御史请以他郡先贤过化之地为立书院。前王人哩克琨总管王某献地宅以成之,延请前国子司业某同主领,教生徒。求和旨拨田养士,将王某量加旌劝。”准奏。可赐额曰“鲁斋书院”。仰所在讼事,量拨系官田土入学,奉朔望、春秋之祀,修缮祠宇,廪饩师生。务在作养东说念主材,讲习说念义,以备擢用。[[27]](P5)
由此可知,仁宗以许衡之别号赐名书院,来牵挂这位硕儒,使书院申明远扬,三秦地区的学子纷纷慕名而至。鲁斋书院前院设有夫子燕居之殿,以颜子、曾子、子想、孟子侑坐;后院为讲堂,独揽列讲堂,格物、致知、正心、衷心等四斋,并祭祀许衡与张载。元廷还下谕陕西省给田、命官、设禁如他学院故事。[[28]](P293)鲁斋书院一直是陕西地区知名书院,沿用至清末。
延祐三年(1316年),赵世延擢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任御史中丞,上奏标谤右丞相铁木迭儿十三大罪,使其被罢官。赵世延外调四川行省平章政治,尽力回复巴蜀地区的熏陶功绩。他在成都亲身制定礼貌,拨出地盘,看成赡学的资费。“赵公世延使指蜀说念,悯士习之颓弊,修养说念息,无以承流宣化,乃选秀民年二十高下者,复其身,补弟子员,定礼貌,树令于学,以明经治举止业。步其地,得其亩,制其域,如市地法。会其利入,岁以为赡学永业,所输入廪师弟子。”[[29]](P599)
赵世延还亲身捐出薪俸,在四川绵竹张轼故园修建紫岩书院,以牵挂张轼在理学熏陶中的隆起孝敬。张轼为抗金名将张浚之子,是南宋著名理学家、熏陶家,与朱熹、吕祖谦王人名,并称“东南三贤”。张轼降生于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早年随父移居湖南,主掌岳麓书院,成为南宋理学湖湘门户的代表东说念主物。紫岩书院位于四川绵竹城北二十里,修建于1316年,历时两年,于1318年齐备。落成时,赵世延恳求元廷下诏,赐名紫岩书院,并命文东说念意见养浩撰写《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
绵竹广汉属邑,北达邑二十里,为岷山之麓,隆然复起者,为紫云岩,宋南轩先生张宣公轼故园也……地以亩计二十,屋以楹计者二百有奇……凡学宫所需,靡不具。其先圣燕居堂,配以颜曾想孟,西向列坐,应图合礼。其轨制精详,规抚宏敞,皆蜀所未有。台臣图之以闻,诏赐额曰“紫岩书院”。公(指赵世延)喜其完,过以语仆,并命记之。[[30]](P616-617)
紫岩书院日后成为绵竹地区的雄壮学府,限制较为可不雅。明永乐初,书院迁至城东月波井隔邻。嘉靖十五年(1536年),维修时进行扩建,使之初具限制。明末毁于兵焚,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尹渐逵捐薪俸在县署隔邻重建紫岩书院。清末废科举,营建学堂,紫岩书院改为绵竹县立初中,一直沿用至今。[[31]](P75)
(二)主办科考、祭孔祀文昌
科举轨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东说念主才选拔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两宋,至元代却时断时续。窝阔台九年(1237年),耶律楚材主办了“戊戌试”,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儒士。尔后,忽必烈曾对科举试验的行废进行过屡次筹办,但未能付诸实施,科举试验被扬弃近七十余年。元仁宗即位后,回复了停滞数十年的科举轨制,其中赵世延亦有功劳。仁宗早年给与儒学熏陶,深谙儒家治国想想,于皇庆二年下旨,重开科举取士,赐与汉族儒士入仕为官的机遇。
甲辰,行科举。诏天地以皇庆三年八月,天地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贡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亲试于廷,赐收用出身有差。帝谓侍臣曰:“朕所愿者,安匹夫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故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说念可兴也。”[[32]](P558)
仁宗合计设科取士,选拔更多儒士为元廷工作,方可竣事国度的久安长治。因此,仁宗下诏选拔汉族儒士担任宰相之职,朝中就有官员向仁宗举荐赵世延,“比奉诏汉东说念主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东说念主也。”仁宗回答:“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东说念主,其署宜居右。”是此,延祐元年(1314年)春正月,“授中书右丞刘正为平章政治”,二月以“侍御史赵世延为参知政治”,三月命赵世延撮要国子学。[[33]](P563-564)由此可知,仁宗成心擢升世延参预中书省,因其并非汉族,只可屈居参知政治。延祐二年,儒学名臣李孟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治,赵世延仍任参政知县。[[34]](P2819)同庚,元朝在京城举行会试,平章政治李孟为知贡举,参知政治赵世延与集贤大学士赵孟頫任读卷官。此年,元代文体家许有壬参加科举,赵世延为这次会试的读卷官,对他颇为欣赏,狂放赞助他,两东说念主结下深厚的座师与门生花样。
元代科举试验对唐宋科考进行了革新,打消诗赋,喜欢经学,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和》为试验范围,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尺度,程朱理学在科举试验的现实上占据主导地位。程朱理学厚爱成为官学,成为科举试验与学校熏陶的主要现实,这对明清的科举试验产生了雄壮的影响。由此,孔子的政治地位亦得到普及。
延祐三年(1316年),赵世延积极上书朝廷依照前朝礼节,祭祀孔子,并追封孟子的父母。“以御史中丞赵世延言,南北祭礼,不宜有异,乃诏以颜曾想孟配享,又诏封孟子父激为邾国公,母仉氏为宣献夫东说念主。”[[35]]“诏春秋释奠孔子以颜子曾子子想孟子配,是为四配之始,先是宋度宗咸淳三年,增升曾子子想。”[[36]]四配始于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命增曾参、孔伋配享,始成四配之名。所谓四配即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想、亚圣孟子,以四位配祀孔庙。在赵世延的建议之下,“当升子想如典故制,曰可改列坐两旁之旧,以颜曾想孟为次,皆东坐西向。”[[37]]至此,元代的曲阜孔庙才有四配之设。
中国素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朔方有儒学先师孔子,南边则有主掌科考文运之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原为四川地区贵重的梓潼神,本是民间信仰的方位神祇,由蜀东说念主贵重张亚子衍化而来,冉冉被赋予了雷神、蛇神、文昌神等多种身份。自唐宋以来,跟着科举轨制的限制化和轨制化,历代皇帝冉冉加封文昌梓潼帝君,因而,民间对文昌帝君的信仰日益盛行。赵世延适合期间潮水,建议仁宗加封巴蜀方位神梓潼神为文昌帝君,使之成为掌管宇宙科举文运的神祇。据虞集《四川顺庆路蓬州相如县大文昌万寿宫记》载:
文昌宫者,蜀梓潼县七曲山神君之祠也……独所谓七曲神君者,学士医生乃祀之,以为是司禄主文、治科第之神云。宋一火蜀残,民无余存,鬼神之祀消歇。自科举废,而文昌之灵异亦寥寂者四十余年。延祐初元,皇帝特地睿断,明诏天地以科举取士,而蜀东说念主稍复治文昌之祀焉。是时,余在奉常充博士,适蜀省以其事来上,予议榜其庙门曰:右文开化之祠。不多,今翰林学士承旨云中赵公世延方为御史中丞,移书集贤以闻,皇帝为降玺书褒显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38]](P762)
据此碑可知,虞集亲眼目睹了四川地区祭祀梓潼神的枯荣,延祐重开科举取士,蜀中一度沈寂的文昌帝君信仰运转复苏。虞集将此事上奏仁宗,世延亦积极配合,建言仁宗加封梓潼神。延祐三年,仁宗封“蜀七曲山文昌官梓潼帝君”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帝君遂合二为一,渐渐由蜀中方位神升格,一跃成为职司宇宙科举文运的神祇,也成为掌管东说念主间福禄的神祇,在宇宙范围内广受尊奉,各地渐渐兴起修筑文昌庙的风尚。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赵世延菟裘归计,回到成都假寓,也曾刻骨铭心文昌帝君,筹资在成都修建祠堂。“鲁国公赵世延,告老还成都,不忘旧德,则拳拳于张君,甫下车,先侍生而卜焉。”“六月甲寅,遂卜其事,步城表里,择异处焉,得西南之雄、坤文之维、地势之元,公侯之宅之尤者,祠事始定。公利己疏多少,以鸠其资。”[[39]]不久,世延病逝,素愿未了。尔后,四川行省参知政治赵成庆与户部侍郎万嘉闾带领官员一百二十余东说念主,“皆割俸以助,几五百余缗”,持续修建祠堂。最终,“祠之经始于天历戊辰,落成以至元己卯”。何况,“自剑门至州邑,率庙而祀之,京师陕东亦祀之者,咸敬张君之功,未有今之盛也。”[[40]]该祠成为巴蜀地区的著名文昌祠,同期,元代对文昌帝君的尊奉亦达到旺盛。
(三)负责经筵、编纂史籍
经筵轨制是汉唐以来君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始于汉朝,宋代厚爱变成一套完善的轨制,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当或兼任,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依次讲读。元代亦因循并发展了经筵轨制,世祖、成宗、武总、仁宗等皇帝都曾召请儒臣为其讲论经史,问以治说念。至泰定帝元年(1324年),在江浙行省左丞赵简的建议之下,元廷厚爱确立了经筵轨制。
世延在泰定朝,曾负责经筵讲习。泰定四年(1327年)十月至十二月,赵世延升任中书右丞,提调国子监。[[41]](P2828)泰定五年,泰定帝为他平反翻案,加授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医生。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以赵世延知经筵事,为皇帝讲学的主讲官,与虞集、段辅、马祖常、燕赤等同为经筵官,专门负责皇帝的御前讲席。
是年七月,泰定帝死一火,赵世延等文官自江陵迎立图帖睦尔。文宗即位,升他为中书右丞。文宗对世延甚为相信,命他负责编纂《经世大典》。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世延复除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行次济州,三月,改集贤大学士,六月加奎章阁大学士,八月拜中书平章政治。
冬,世延至京,固辞不允,诏以世延年高多疾,许乘小车入内。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软弱,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42]](P4166)
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因老大体弱而恳求辞官,但是,元文宗不肯让他菟裘归计,诏其进京,特准他乘坐小车入朝,专心负责《经世大典》的纂修使命。《经世大典》,别名《皇朝经世大典》,是元代官修政书。天历二年二月,“甲寅,立奎章阁学士院……以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尔迷失、集贤大学士赵世延并为大学士,侍御史撒迪、翰林直学士虞集并为侍书学士,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九月)戊辰,敕翰林国史院官同奎章阁学士采辑本朝典故,准《唐、宋会要》,著为《经世大典》。”[[43]](P730-741)至顺元年(1330年),《经世大典》由翰林国史院官与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编纂,赵世延任总裁,虞集为副总裁,次年五月修成,所有880卷,另有目次12卷,附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经世大典》的史料主要来自中央及父母官府文献、元东说念主文集与大臣献书等,对有计划元代典章轨制、社会经济、民族联系、中酬酢流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四、救民于水火 发展方位经济
有元一代,在四等东说念主制的民族战略影响之下,蒙古东说念主与色目东说念主享有种种特权,汉东说念主备受厌烦和压制,南东说念主地位更低下,色目东说念主凌驾汉东说念主之上。赵世延虽身为色目官员,却无民族偏见,对各族匹夫一视同仁。他在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地曾任廉访使与平章政治等职,每到一地,总能体贴匹夫贫窭,发展方位经济,喜欢熏陶功绩,深允洽地匹夫的爱戴。
大德十年(1306年)赵世延调任安西路总管。安西路乃故京兆(今西安市)省台所治,是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堪称“会府”,历来政务闹热,而其前任官员粗率偷安,导致壅滞积案达三千件。赵世延上任不到三个月,便全部处理完毕。那时,陕西省发生饥馑,省台官员商讨准备上奏朝廷,条款馈遗,赵世延却说:“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在赵世延的恳求之下,当地官员实时披发了赈灾物资,救活了无数匹夫。
他曾两次在巴蜀地区任职,在职职期间斥革弊政,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调绍兴路总管,改四川肃政廉访使。蒙兀军士,科差重荷,而军士就戍往复者多害东说念主,且军官或抑良民为奴,世延皆除其弊,而正其罪。又修都江堰,民尤便之。”他在职期间,斥革积弊,收缩钱粮,阻截了蒙古军官的不良举止;同期,他还组织当地匹夫,维修、一样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大获其利,使饱受战乱的洞天福地重现过去兴盛的阵势。因此,他深受当地匹夫的爱戴,时至本日,仍为成都匹夫视为维修都江堰的元勋而加以牵挂。
十年之后,即延祐五年(1318年),赵世延再次重返四川,任四川行省平章政治。此时,他进职光禄医生、昭文馆学士,却外拜四川行省平章政治。此事是出有因,此前他兼任御史中丞,曾合资百官标谤铁木迭儿十三条大罪,由于太后的过问,未能将他绳之以法。铁木迭儿执政中也曾权势熏东说念主,“世延仍自危,乞补外,乃拜行省平章政治”。赵世延深感处境危机,才祈求外调父母官。“到官,议即重庆路立屯田,得江津、巴县一带闲田七百八十三顷,摘军千二百东说念主垦之,岁入粟二千七百石。”[[44]](P827)赵世延在重庆路江津、巴县等地践诺屯田,不仅料理了当地军民的饥馑问题,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赵世延还跟当朝汉族官员走动密切,将爱女嫁给汉儒许有壬。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首开科举,赵世延任读卷官,许有壬亦参加这次科考。赵世延对他的著述大为赈济,致力于举荐他。许有壬考中进士,授同知辽州事。不久,许有壬丧偶,而赵世延之女赵鸾待字闺中。赵鸾醒目经籍,善于弹琴,为那时一才女,以其门第与才学,应不愁婚配。赵世延得知有壬原配死一火之后,促成女儿嫁给有壬续弦。赵鸾善待前赵夫东说念主的两个孩子,扶养如己出。赵鸾因其贤人和气,受封高阳郡夫东说念主,后改封鲁郡夫东说念主。同期,世延与有壬亦结成深厚的翁婿之谊,在政治及学术上协调颇多。
计算器在线使用赵世延虽为色目官员,却无民族偏见,对待汉族士东说念主,视归并家。他跟那时申明远扬的书道家赵孟頫、文体家程钜夫等汉族官员联系极为密切。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赵世延在成都病逝,元顺帝追封他为鲁国公,谥文忠,并专门在其故土甘肃礼县敕建家庙碑。该碑世称“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又称“雍古氏家庙碑”、“赵氏先庙碑”,现有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南关村,由龙首、碑身、龟跌三部分构成。碑文由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臣程钜夫奉敕撰,集贤学士、资德医生赵孟頫奉敕书并篆题,记录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治赵世延祖孙三代六英,为建立和巩固元朝政权所立下的殊勋茂绩。
后世对世延的评价极高,《元史·赵世延传》讴颂他,“历事凡九朝,历省台五十余年,负经济之资,而将之以忠义,守之以清介,饰之以文体,凡军国利病,生民喜忧,畅所欲言,而于儒者名教,尤拳拳焉。”[[45]](P4166-4167)这一评价恰是赵世延一世信得过的写真。赵世延坚守儒家想想,心系百姓,诊疗民间贫窭,喜欢熏陶功绩,积极发展方位经济,意见以怀柔安抚的方式,处理民族矛盾。他历仕从世祖至顺帝约九朝,任省台要职近五十余年,在发展文教功绩、回复方位经济、矫正弊政等方面作念出了雄壮建树。他的这些举措对珍重元朝的社会郑重贯通了积极的作用,亦对咱们今天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一定的模仿价值。